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孝道校园文化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孝道校园文化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怎么理解中国传统的孝道?
(一)孝道,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内容,是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之一。
一是孝道在社会***中的重大意义。提倡孝道,老人晚年有保障,父母养儿女有盼头有动力,社会发展进步就有基础。
二是孝道是最现实最大的人性,是所有情商的基础,试想一下,如果一个对父母都不孝的人,他能去热爱别人吗?在社会上,他能提当正义吗?
三是孝道是爱国情怀的基础。忠孝,是对立统一的概念,看似忠孝不能两全,实则高度统一。因为为国建功勋,就能给父母巨大光荣,父母精神得到极大幸福快乐。
(二)传统孝道是不完美的,是有误区的,教条地遵循是有害无益的,分析如下:
一是长辈致上主义。所谓“君要臣死,父要子亡”,是极端专制的反人性的***思想,本质是以孝道为统治工具,是伪孝道。孝道讲究的是和谐快乐,长辈必须遵重儿孙的人格和自主自由,长辈可关心晚辈,但不可干涉儿孙的工作生活。
二是道德的***。舆论粗暴简单地评判孝顺行为,不分清红皂白绝对地把孝道当道德,把一些看似不孝实则大孝的人,贴上不孝的道德标签打入十八层地狱。同时,又把看似孝顺实则不孝的***孝子奉成楷模。
(三)如何建设新时代孝顺文化。
一是精神文明部门强力引导。实事求是地对不同情况的孝子进行褒奖,对不同情况的不孝子或***孝子进行谴责。
二是司法的监督。对一些近于家暴和遗弃的极端不孝行为,进行严厉惩戒。
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。中国传统的孝道讲究小辈对长辈的孝顺、孝敬、服从、听从、顺从。特别是在婚姻方面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父母一手包办子女的婚姻。
在封建社会,君主制和家长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两个主要方面,为臣之道是忠君,为子之道是孝顺。
“百善孝为先”,孝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***里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,儒家文化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,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,帝王以孝治天下,做人以孝为根本,而有关孝的理论和书籍多如牛毛。根据儒家“家国同构、君父同伦”理论,君为天下父,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,正所谓“孝者,所以事君也”,所以中国历朝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利益也不遗余力提倡“孝道”,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,比如“举孝廉”作为一种官员选拨制度延续数百年。“孝”作为一个官员的考核考评的“丁忧”机制也是贯穿在整个封建王朝时期(朝廷在职官员,如果父母去世,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,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,必须辞官回到祖籍,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,这叫丁忧,如果违背“丁忧”制度,官员将受到法律处罚)。更为极端的孝道高于法律制度的规定,比如父母违法,作为子女的如果不举报也不并构成违法,举报的恰恰要违法。而中国当代也明确把赡养老人、遗弃老人等行为纳入刑法对儿女进行考核,这也是一种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。
“孝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孝道精神也是源远流长,所谓“幼吾幼,人之幼,老吾老,人之老”,孝敬父母是必需的,这是和谐人伦关系的基础。但是古人有句话说“孝字论心不论事,论事寒门无孝子”,孝道讲究的是心,而不是事,如果把给予父母的生活条件是否优越,作为判定是否孝顺的标准,那穷人的家子弟就永远没有孝子了。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,自古是寒门出孝子,反倒是哪些鼓吹孝道的统治阶层,杀父杀母杀兄争夺大位的不计其数。
随着文明的进步,我们也必需要对传统孝道中有违人性的糟粕“孝道”进行唾弃,必需要辩证看待中国二十孝的故事,比如“杀子奉母”则严重违背人性,而“卧冰求鲤”“恣蚊饱血”“尝粪忧心”也属于愚孝行为,以上种种置自身安全不顾的“孝”,作为父母怎么舍得儿女如此“孝”呢。至于为了“孝”不顾是非曲直、善恶黑白而罔顾法律,损害整个社会的道德和国家民族利益就更不是孝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孝道校园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孝道校园文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